•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梅德文:中國碳中和與碳市場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

國際自願碳市場發展趨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上千名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因為過度消耗以煤、油、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加劇了溫室效應,改變了大氣結構,導緻了氣候變化。如果不對此加以應對,将給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國際社會從20世紀末開始,就推進了碳市場的相關工作。

        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低成本、高效率制度工具。應對氣候變化有兩種手段:一是減少化石能源排放,二是增彙。其中,減排手段可分為新能源替代和提高能源效率,都需要通過碳交易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優化配置。2005年,歐盟碳交易市場啟動,到今年已經17年了。如果從世界上第一個氣候交易所——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啟動算起,至今差不多20年。到2021年,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約為7600億歐元。其中,歐盟為6800億歐元,占比90%以上。2021年,歐盟的碳交易平均價格是56歐元/噸,曾經一度超過90歐元/噸。

        碳市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産物,是由兩方面市場構成的:一是針對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強制減排市場。在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交易系統由上海運營,登記系統由湖北運營,目前隻納入了發電行業,未來其他七個能源密集型行業也将會被納入進來,以敦促其開展強制碳減排工作;二是針對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低排放、零排放類項目,以及林業碳彙等負碳類項目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而設立的激勵機制,國際社會創新性地設計出的一個市場體系,就是自願碳市場。

        目前,自願碳市場與強制碳市場相比,其規模較小。據TSVCM預測,到2030年全球自願碳市場的規模估值約為300億~500億美元。也有專家認為這項數據預估值過低,在2030年中國實現碳達峰時,國際自願碳市場規模有可能會達到1000億美元。

國際自願碳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碳市場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

        一是國際性。碳市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産物,應對氣候變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全球時空一緻性,或全球時空均一性。在全球任何地方排放二氧化碳,對地球的影響都是一樣的。二是市場性或金融性。它是一種市場機制,是金融手段。将兩個特點合起來,碳市場應該是一個國際市場機制或國際金融手段,通過建立國際統一的碳定價體系,以發揮其金融引導作用。基于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對《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第六條的談判結果,達成建立全球統一的自願碳市場的初步共識。由于碳配額事關國家發展的主權,特别是對于包括中國在内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正處于經濟發展階段,離不開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因此,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強制碳市場,但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其次,國際民用航空組織于2016年通過了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該機制是基于民航業全球統一的強制減排市場,也是第一個全球性行業減排市場機制。該機制認可黃金标準、核證減排标準(VCS)、中國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氣候行動儲備協議(CAR)等自願減排的碳信用,即允許航空企業通過購買上述自願減排産品抵消其碳排放。中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産業産生的碳應用,可以進入這個市場交易獲取收益。當然,目前還有一些政策問題需要解決。CORSIA機制在2021—2023年開啟試點階段,2024—2026年為第一階段,可自願參加,2027—2035為第二階段,須強制參加,包括中國的規模化航空公司,都将被納入全球統一的強制民航減排交易體系。2027—2035年,如果所有主要國家均參與CORSIA,該市場對全球碳信用的需求大約在25億噸左右,這對中國新能源企業而言是一項巨大利好。

        再次,國際金融界組織與人士正在構建國際統一的自願碳市場供給标準,并推動擴大市場規模。自願碳市場目前存在有兩個問題:一是标準不統一,二是需求規模太小。因此,包括國際金融協會在内的國際金融界組織與人士,建立了國際自願減排市場規模擴大工作組(TSVCM),一方面,建立統一的自願碳市場标準,為市場提供高質量、高誠信度的VER産品;另一方面,建立統一的、高透明度、高流動性的自願減排市場,擴大市場需求,提高流動性,這對新能源産業同樣也是一個利好。

        此外,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計劃從2027年正式開始實施,向出口到歐盟的鋼鐵、鋁、水泥等多種碳排放密集型産品強制征收關稅。盡管目前歐洲深陷俄烏沖突,但其碳交易價格仍然保持在80歐元/噸左右,甚至2022年上半年一度接近100歐元/噸。到歐盟征收碳關稅時,碳交易價格肯定會高于現在的水平。即便按照目前的碳價格計算,我國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組件基本上已沒有任何利潤。此外,美國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向其新能源和氣候複蘇産業終端補貼3690億美元,對中國新能源産業的收益與風險産生較大影響。

        在上述背景下,歐洲能源交易所(EE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新加坡Climate Impact X(CIX)、阿布紮比全球市場(ADGM)、香港交易所(HKEX)都推出了面向全球的碳信用标準合約産品。這說明如果中國企業在海外擁有新能源資産,就可以通過開發碳資産在上述市場中交易,獲得一定收益。

中國自願碳市場發展現狀

        從2005年開始,中國碳市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2012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原始資金,這段時間中碳減排11.02億噸,每噸減排産品(CER)價格約為100元,收益超過1100億元人民币。第二階段是2013—2020年,中國在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和廣東、湖北、深圳、福建、四川開展了區域碳交易試點,但試點的交易規模、價格、流動性有限。從2021年開始,發電行業首先被納入了全國統一的強制碳交易市場,市場配額總規模45億噸,被分配在電力行業中年排放量2.6萬噸以上的2162家發電企業中,當年交易量不到2億噸,交易金額不到100億元,換手率不到2%。客觀地評價,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統一的強制碳市場第一個履約期完美收官,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了企業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當然,與歐盟碳市場相比,中國碳市場在規模、價格、流動性、投融資功能上還有一定差距。2021年,歐盟碳市場的配額隻有中國的1/3,交易量卻超過100億噸,交易金額超過6800億歐元(約合人民币5萬億元),換手率高達770%。當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以制造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金融機構以銀行業為主,碳市場處于這樣的發展階段與水平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新能源企業目前主要還是在自願碳市場獲得收益。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現有的9個交易機構累計交易4.43億噸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金額超過40億元,單價隻有10元/噸。相比全國碳市場配額配額價格約為50元/噸,中國注冊CDM項目産生的減排量(CER)價格為100元/噸,我國自願碳交易市場仍有一定發展空間。

        未來,八大行業全部進入我國強制碳市場後,配額會達到70億~80億噸,是歐盟碳市場的5倍以上。如果我國強制碳市場循序漸進地實現金融化,交易量與交易金額可能會分别超過600億噸與10萬億元。因此,如果80億噸碳中有5%可以通過采購抵銷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可創造4億噸的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規模,若以200元/噸碳價計算,交易金額可達800億元。

        2021年,國務院賦予北京綠色交易所更高的使命:在承擔全國自願碳市場減排等碳交易中心的定位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交易所,建立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北京綠色交易所希望全力以赴地推動建設有效性、穩定性、流動性的全球自願碳市場建設,搭建全球性碳信用交易平台,為投資者提供更高質量、更具有透明性碳信用産品, 積極探索綠色資産跨境轉讓,探索國内碳信用廣泛用于國際抵消,同時借鑒國際碳市場中碳金融産品等成熟經驗,積極開展自願碳市場的碳金融創新。北京綠色交易所作為全國自願碳市場的交易平台,将全力以赴地為企業新能源資産的碳收益提供服務、作出貢獻。

        總之,在碳中和與碳關稅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碳市場的挑戰前所未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劉吉臻院士統計研究,2021年中國能源消耗約占全球的26.5%,碳排放接近全球的30%。中國的煤耗約占全世界的52.8%,超過全球的一半,碳排放比美國、歐盟與日本的總和還要多。以中國的經濟、能源與金融結構,實現碳中和的壓力巨大。

        我們同樣也擁有機遇。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新能源體系,2021年,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6億千瓦,約占全球的80%;儲能産能約占全球的70%;新能源裝備制造能力占全球的60%;新能源電動車産量占全球的50%以上。中國廣闊的市場、充沛的新能源資源、成熟的産業鍊,同時擁有一批世界級的新能源企業。總之,中國碳中和與碳市場“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對策綠色金融”。因為國際碳中和有點類似于奧運會,各國都在競賽,競賽低碳技術、競賽低碳産業、競賽低碳金融,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包括在觀念上、在利益上還無法達成全部共識,但是毫無疑問,碳市場,特别是自願碳市場對于碳中和具有重大的溢出效應、激勵機制。如何将中國超過100億噸的碳排放進行中和,同時将我們的新能源産業體系發展得技術更高、速度更快、實力更強,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碳市場。

        據研究,人類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後依賴于債券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依賴于股票市場,這一次工業革命除了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還需要一個新型的金融市場——碳市場的支撐。如果中國能夠将碳市場做大做強,就可以以最低成本與最高效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通過抓住千載難逢的曆史性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還需要時間,中國碳市場不可能馬上就具備很大的規模、強大的流動性與很高的價格,但我們充滿希望。


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