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市場化需求響應:廣東樣本

        2022年5月,廣東市場化需求響應試運行啟動一周年。


        雖“資曆尚淺”,但廣東資金來源的市場化為多地面臨的需求響應成本疏導難題提供了借鑒方案,也先于全國探索需求響應與電力現貨市場協同。


        需求響應對廣東平衡電力供需具有重要意義。廣東電力消費量連年居全國首位,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在用電高峰期電力供需矛盾較為突出。


        近期,廣東發布了新版需求響應實施方案與細則,在前期的實踐基礎上豐富了響應資源種類和交易品種,對不同資源的定位及其響應模式也更清晰。廣東需求響應進入新階段,如何進一步調動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豐富響應資源類型以及進一步與現貨市場耦合,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參與意願漸漲

        廣東的需求響應探索可追溯至十年前。2012年,國家啟動了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佛山入選試點城市,電力需求響應是試點項目的一項重要内容。2015年,佛山啟動了電力自動需求響應試點,當時約150家電力用戶參與響應,最大響應負荷達20萬千瓦。


        佛山需求響應試點項目主要通過行政手段推動。當時參與試點的用戶主要由地方政府鼓勵工業企業申報為主,資金來源為國家撥付的試點專項資金。


        2021年5月,在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的背景下,廣東啟動了市場化需求響應試運行,開始探索新路。


        自2021年啟動試運行至今,廣東需求響應采用市場競價的組織模式。當滿足需求響應啟動條件時,廣東省電力調度中心發布需求信息,用戶通過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申報可響應容量、可響應時段和響應價格等,調度中心采用邊際出清定價模式形成出清結果,出清價格為邊際交易單元的申報價。


        試運行期間,廣東需求響應日前邀約申報價格區間為0—4.5元/千瓦時。據了解,試運行初期的幾個月,以天花闆價格4.5元/千瓦時成交的情況經常出現。據廣東省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數據,在起步階段13個交易日,負荷聚合商從39家增加到116家,日申報用戶從44家增加到780家。


        廣東省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5月至2021年底,廣東共有77天開展了需求響應交易,有效響應電量2.7億千瓦時。截至目前,注冊用電戶約5.5萬餘戶,聚合成近1500家虛拟電廠,分布在全省21個地市。


        在2021年試運行階段,響應資源以大工業企業為主。在價格信号面前,企業将評估降負荷參與響應和保持原有用電水平繼續生産的獲利水平。一些企業參與意願加強,例如鋼鐵、水泥等傳統工業企業;部分市場主體參與意願則有限,如電子信息技術、金屬材料等高新技術企業,由于度電産值高,用戶照常開工利潤更高,因而參與意願較低。


主體資源擴圍

        經過十個月的試運行,廣東修訂了原有市場規則,推出新方案。2022年3月,廣東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南方能監局正式印發《廣東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稱“新版方案”)。一個月後,經政府部門批複同意,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印發《廣東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稱“新版細則”),試行兩年。


        為調動用戶參與意願和市場活躍度,新方案豐富了響應資源可适配的場景和可參與的交易品種。新版方案明确用戶側儲能、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都可參與響應,并根據資源的不同特性新增了可中斷負荷交易、直控型可調節負荷競争性配置交易等新的交易品種。


        在代理關系上,新版方案将用戶與電能量代理關系解綁,用戶可自行選擇實力較強的負荷聚合商代理響應。負荷聚合商之間也能實現充分競争,有利于推動需求響應市場的良性發展。


        據eo了解,在2021年試運行期間,部分售電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電能量業務,參與需求響應的積極性和深度不足。此外,用戶僅能通過代理電能量交易的售電公司參與需求響應,選擇空間受限。


        根據新版方案,廣東允許第三方獨立主體聚合商進入需求響應市場,包括建設或運維響應資源以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的獨立法人。也就是說,沒有參與電能量交易的主體也可作為負荷聚合商代理用戶參與需求響應交易。


        未來負荷聚合商的範圍可能進一步擴大,包括電動汽車廠商、分布式光伏儲能廠商、網約車公司、工業園業主、大物業公司等。業内人士表示,在需求響應市場的推動下,售電公司将實現角色轉換,由業務較單一的電能零售商逐步轉變為負荷側資源聚合和調節服務商,有利于提升響應主體的專業性和多樣化。


        對需求響應和有序用電如何銜接,新版方案也做了明确規定。在電力供應緊張時,先組織市場化需求響應,再組織有序用電,實施有序用電時首先限制“兩高”項目用電。當多種需求響應交易品種的響應容量和“兩高”項目用電限量之和無法覆蓋電力供應缺口時,再執行有序用電。


資金來源市場化

        除了競價的組織模式,廣東需求響應市場化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補償資金來自電力市場用戶。


        2021年5月試運行啟動之初,根據《廣東省市場化需求響應2021年實施方案(試行)》,參與廣東需求響應的市場用戶,其需求響應收益由需求地區市場用戶分攤,度電分攤電費上限為0.005元/千瓦時,視市場運行情況調整。


        調整很快到來。2021年5月27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通知稱,2021年試運行啟動10天,共發布了30個需求響應邀約,響應總電費已達到資金總額上限。為繼續開展需求響應交易,廣東将市場用戶的度電分攤上限上調至0.01元/千瓦時。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5—12月,參與廣東需求響應的市場用戶總分攤費用達9.8億元,其中售電公司需求響應淨獲利2.4億元,響應用戶淨獲利7.4億元。廣東售電公司表示,“誰受益、誰分攤”體現了公平的市場原則,市場用戶分攤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金來源可持續。


        2022年廣東市場化需求響應進入新階段,廣東也對需求響應資金的收支做出調整。


        在補償水平上,新版細則将日前邀約的申報價格上限由此前的4.5元/千瓦時降為3.5元/千瓦時。


        在資金收取上,新版細則顯示,需求響應資金将首先來自現貨市場發電側市場考核及返還費用。當發電側考核等資金無法覆蓋費用時,不足部分再由需求地區用電戶按用電量比例分攤。


        新版細則還根據不同月份廣東地區的用電情況,細化了電力用戶的度電分攤上限:1—3月為0元/千瓦時,10—11月為0.008元/千瓦時,4—9月和12月為0.015 元/千瓦時,用電量較高月份的分攤上限價格較2021年試運行階段有所上漲。


        此外,新版細則也保留了财政支持的可能性,提出“研究制定需求響應升級财政支持政策”。


        廣東在持續推動資金來源市場化與降低用戶分攤電費中尋求平衡,但仍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熟悉廣東需求響應情況的人士向eo表示,試運行階段廣東需求響應的補償價格普遍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求響應往常态化方向發展。


“兩高”項目優先參與

        在2021年試運行階段,廣東需求響應的參與主體以工業用戶為主,涉及電子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行業,其中高載能企業占了較大比例。有售電公司反饋,部分水泥廠、鋼鐵廠等傳統企業通過參與需求響應盈利數百萬。


        有觀點指出,因為度電産值較低,“兩高”項目參與需求響應或更加有利可圖。但這會削弱高載能行業低碳轉型的動力,也不符合國家能耗“雙控”政策。


        但也有人認為,在節能減碳的大環境下,要清楚認識高載能的定義及部分高載能行業的經濟地位。部分工業行業雖然耗能量大,但能效并不低,且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廣東對于高載能企業的态度也出現過搖擺。


        在2021年試運行階段,高載能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的響應資源具有同等的參與權,且收益水平一緻。2021年12月,廣東省能源局曾就廣東市場化需求響應實施方案及交易細則征求意見,當時提出把參與日前邀約需求響應交易的資源按是否為傳統高載能用戶分開聚合,并把高載能用戶的響應收益系數調整為50%,即隻能獲得其他市場主體收益的一半。


        最終印發的新方案要求是,“兩高”項目資源應注冊日前邀約需求響應并優先參與。


        據eo了解,廣東對高載能企業的态度如此“糾結”,一方面是高載能企業有較高的參與意願,且在降低用電負荷方面效果明顯,是市場運行初期重要的參與主體;另一方面,高載能企業度電産值較低,在競價時有較大的價格優勢,一定程度上會擠壓其他類型企業的參與空間,不利于推動響應資源的多元化。


        針對廣東對高載能企業參與需求響應的态度,有從業人員表示,首先需要認可高載能企業在需求響應中的價值。高載能企業在用電高峰期錯避峰,保障了部分高産值企業的用電需求,參與響應的企業理應獲得補償,但其與其他企業獲得同等收益是不合适的,設置一定的收益限制或許更加合理。


與現貨市場耦合


        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廣東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将引入更加靈活、可控的資源,培育更多類型資源參與電力平衡調節,長遠目标是逐步形成年度最大用電負荷5%的響應能力。


        廣州、深圳等地也在逐步探索虛拟電廠技術,為廣東需求響應市場進行技術探索。2021年7月,廣州虛拟電廠技術平台啟動試運行,目前已實現與部分負荷聚合商的運行數據對接,能實時監測它們的運行情況,未來将往直控虛拟電廠的建設方向發展。深圳也于2021年研發了國内首個網地一體虛拟電廠運營管理平台,南網總調和深圳供電局調度機構均可直接調度。


        廣東2022年還推出了直控型可調節負荷競争性配置這一新品種,要求響應資源須滿足可被調度中心直接控制的條件,以逐步培育用戶側資源往更可控的方向發展。


        研究人員表示,廣東需要加快培育市場,擴大需求響應的資源池,形成一定規模的響應資源儲備。供電從業人員也建議,未來廣東可根據不同行業的特征和體量,設置不同的準入要求和收益标準,從而更好挖掘不同類型企業的可釋放負荷空間。


        目前,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已進入長周期結算試運行階段。有研究人員指出,由于廣東需求響應與電力現貨市場協同尚處探索階段,2021年曾出現現貨價格遠低于需求響應價格的矛盾情況。他表示,要逐步探索需求響應的交易行為、出清價格等與現貨市場交互,做好兩者的銜接工作。


        此外,地區供電從業人士反饋,部分企業雖然積極參與注冊申報,但由于規則意識不強或對自身響應能力缺乏清晰認識,導緻申報量和實際響應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他建議,一方面,廣東要繼續做好用戶的培育宣貫工作;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注冊、執行環節的監管機制,将響應群體做大的同時做細做實,讓需求響應執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業内人士表示,廣東地區電力負荷大,且啟動了市場化的運行模式,需求響應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未來,廣東要在持續運行中強化響應能力,逐步完善監督監管機制,并尋求與現貨市場進一步耦合。


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