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全國碳市場“擴容”:難點與策略

       随着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結束,第二個履約周期是否會擴大覆蓋範圍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3月15日,生态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僅對發電行業就《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有關規定提出了工作任務,對其他行業,僅要求組織報送2021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和開展報告核查工作。這意味着,其他行業将暫緩納入全國碳市場,火電行業仍是全國第二個碳市場履約周期的唯一控排行業。


        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是否應擴大?何時擴大?擴容的主要難點又在哪裡?近日,在綠色金融60人論壇和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主辦,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昆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聯合主辦,《新華财經》《南方能源觀察》雜志提供戰略支持的“全國碳市場擴容的主要難題與應對策略”線上研讨會上,與會專家就相關話題展開了讨論。


更多能效提升機會在工業行業

        擴大碳市場覆蓋範圍非常重要,這是與會專家的共識。據介紹,溫室氣體排放現狀顯示,電力行業和工業行業排放各占40%,而在減排措施中,能效提升扮演重要角色。現行碳市場主要将火力發電行業納入,隻是經過過去近二十年機組技術改造,煤電機組能效提升潛力有限,更多提高能效的機會在于工業行業。


        能源基金會工業項目主任何平指出,研究發現,要實現碳中和目标,中國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15年的基礎上下降95%,而以鋼鐵、水泥、有色、化工這幾個行業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在其中的綜合減排貢獻占到三分之一。


        “實現工業部門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路徑的協同,包括結構調整、能效提升、減量化和替代能源。短期内,調整工業結構和提高能效将是未來10—15年中國工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而能源替代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将在更長的時間發揮作用。”何平說。


        不過,與會專家也認為,擴大碳市場覆蓋範圍不能操之過急,應尊重客觀事實、循序漸進。


        “生态環境部對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的原則是‘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碳排放交易市場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标,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減排和發展和諧演進的關系來推進碳市場建設,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碳市場的功能。在減排和發展兩者同步适應的情況下,逐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對碳市場來說是一種健康、合理的發展路徑。”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陸冰清表示。


        行業未做好進入碳市場準備的同時,碳市場擴大覆蓋範圍所需機制也有待完善。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市場部副總經理陳浩認為,推進工業行業的碳排放管理還需要重視政策銜接問題,避免給企業帶來多重管控。“國家層面除了碳排放交易外,還在推進用能權交易和綠色電力交易,但這幾塊不同的環境權益政策尚未有效銜接。目前,已經有政策提出能源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那麼,碳市場在擴容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多部門政策的銜接問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重管控,減輕企業受到的環境規制影響,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另外,尚未重啟的CCER制度也有待完善。“CCER制度自2017年暫停後還沒有重啟。如果CCER制度能夠完善起來,再把這些行業逐步納入,對于整個碳市場從強制到自願抵消的補充機制都是比較好的。”陳浩分析。


        陸冰清指出,雖然目前全國碳市場隻納入了電力行業,但擴容工作一直在持續推進。“擴容”不僅包含覆蓋行業範圍的擴大,還包括交易行為的多樣化。“全國碳市場到目前為止才啟動200多天,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市場,我們應該相信它能穩健有序地成長。未來我們希望通過豐富主體,增加産品和推動控排企業更好地管理碳資産等多重路徑,利用好碳市場工具,促進碳市場的平穩、持續、有序發展。”


數據質量管理挑戰重重

        将工業行業納入碳市場範圍面臨着哪些困難?在何平看來,工業行業實現達峰、中和目标需要更明确的施工圖。


        “目前工業行業對雙碳目标,特别是碳市場的了解和認識還不夠,仍存在盲目性。很多企業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主動設置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但往往又缺乏具體的路徑和措施。在我們常說的路線圖、時間表、施工圖中,工業行業更需要施工圖,為企業提供具體的低碳轉型解決方案。”何平解釋。


        工業行業的複雜性使其參與碳市場的難度較大,其中,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所帶來的挑戰是難點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幾乎囊括所有工業門類的所有産品,許多工業部門有相當複雜的生産工序,而不同地區的工業行業生産水平存在很大差異。何平介紹,中國目前年消費萬噸标煤以上的工業企業有16000多家,5000噸标煤以上的工業企業有30000多家。“面對如此龐大的企業群體,我們目前積累的碳排放數據還是不夠的。在碳排放管理法規、标準和核查能力建設方面的缺陷将進一步帶來更多困難與挑戰。”


        “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可靠性比較難評估。從行業來說,有數據基礎比較好的企業,也有各方面條件包括數據積累都不太符合标準的企業。在衡量數據可靠性時,我們普遍關注兩個标準:一個是行業集中度,即大型企業在行業裡所占的比例,大型企業的數據完備性較好;第二個是生産工藝,工藝簡單的比複雜的更容易獲得數據。”何平分析。


        而與電力行業相比,工業行業更複雜,難以建立完備的數據模型。行業涉及範圍廣泛,企業規模、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也影響着數據質量。陸冰清指出,在具有清晰統一标準的前提下,影響數據可得性和可靠性的因素還包括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對主管部門管理要求的執行情況。


        她以上海碳市場為例:“上海的試點市場有特别大型的企業,各方面的情況非常複雜,但管理能力非常好,所以提供的數據非常清晰。即使是在試點剛起步管理方法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都能很好地對整個數據需求進行支撐,數據的可得性和有效性也非常高。但也有些企業的數據管理能力和要求執行能力有待提高,即使是比較簡單的數據需求也無法支撐。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執行情況是影響數據的重要因素。”


        此外,數據核查同樣是數據質量管理的關鍵環節。在廣東,碳市場數據核查機構在完成企業碳排放數據核驗後會提交一份核查報告,政府相關部門将組織第四方專家和機構針對該核查報告進行評議,如評議中發現問題則會将報告退回給核查機構和企業,由核查機構和企業進行校正、核對。“核查機構相當于代表政府對數據進行核驗,對核查機構的管理以及對核查機構數據把控能力的評估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第四方評議後的問題沒有得到整改,那麼核查機構後續評分、參與核查市場工作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陳浩介紹。


碳信息披露可同步推進

        未納入碳市場,不代表這些工業行業可以松懈。一方面,不少行業實際上已參與碳市場的建設;另一方面,在外部環境驅使下,更多行業将面臨着碳信息披露的壓力。


        在陳浩看來,所謂行業未納入碳市場隻是未進入碳市場交易環節,實際這些行業相關的數據調查、報送等籌備工作很早就已經啟動,也持續根據要求進行數據報送了。“衆多行業其實早已參與到全國碳市場的建設中了。”


        GF60首席經濟學家、昆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主任張俊傑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等實踐角度闡釋碳信息披露的迫切性。“2022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推動上市公司的氣候變化信息披露制度,同時歐盟及其他國家也在推動,而很多國際供應鍊要求率先實現碳中和。對于中國來說,如果一些高能耗行業不納入碳市場,他們未來就有可能面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威脅,也有可能在國際供應鍊中面臨碳中和的要求。”


        何平則提倡鼓勵企業主動做碳信息披露。“歐盟近期出台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會對我國的制造業如鋼鐵、有色和制冷行業産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全球50%的鋼鐵産自中國,中國鋼鐵有10%的産量用于出口;全球的冰箱、空調等産品有一半都是從中國生産的,出口占産量的20%,碳關稅将會給中國的出口造成額外的負擔。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及早準備,鼓勵企業主動披露碳信息,将有利于未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