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以三大支撐推進“分布式智能電網”發展

        4月26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提出,“發展分布式智能電網,建設一批新型綠色低碳能源基地”。“分布式智能電網”是在國家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背景下提出的,對電力系統發展演進方向、電網企業定位都将産生深遠影響。


對“分布式智能電網”的理解

        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呈現出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态勢,其中“分布式”代表了未來我國新能源發展的一種主要模式。

  我國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通常距離負荷中心較遠,清潔能源消納受到輸配電網絡的安全穩定邊界制約,發電容量越大、越集中,這種制約就越強烈。同時,長距離輸電通道建設也面臨線路走廊、變電站土地資源緊張等外部條件的限制,反過來又制約了集中式清潔能源的發展。

  由于分布式能源更靠近負荷,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大量接入,電力用戶将從單一的、剛性的電力消費者變為具有負荷調節能力和需求彈性的“産銷者”,這将極大改變能源消費和服務的模式。“智能”就是要挖掘用戶側的調節能力,形成“源網荷儲”靈活互動的一體化系統,引導用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系統綜合成本。


“分布式智能電網”與微網、增量配電網的區别

  小型、分散、自平衡是“分布式智能電網”主要特征。同樣以就地平衡消納為主要目标,但與微網、增量配電網、大用戶直供電等模式有顯著區别。

  一是從覆蓋範圍看,微網等模式大部分以工業園區為主體,在特定地理範圍和物理邊界内部實現能源綜合利用。随着負荷側資源柔性調節能力增強,将突破物理範圍限制,在邏輯上實現更大範圍的聚合。“分布式智能電網”的平衡範圍是彈性、可伸縮的,沒有“微網”的物理邊界特征和“增量配電網”的産權特征,資源調節的範圍更廣、程度更深、靈活性更強。

  二是從覆蓋對象看,無論是智慧園區,還是需求側響應試點項目,都以大工業用戶作為參與主體,調節對象數量有限。“分布式智能電網”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對更大範圍中小用戶資源的挖掘,起到“聚沙成塔”的規模效應。這是數字經濟時代特有的平台效應和網絡效應優勢,最大限度釋放了配網側可承載負荷側資源參與系統調節的潛力。


發展“分布式智能電網”的三大支撐

  發展和推動“分布式智能電網”,需要在電力市場設計的“軟件”、配網支撐技術的“硬件”、創新能源服務的“平台”模式上共同發力。

  電力市場機制設計上,需要進一步還原電力商品的時間價值屬性。目前國内電力市場以中長期交易為主,主要滿足電量平衡需求,時間尺度相對較大、交易機制相對靜态,難以匹配新能源高波動性、間歇性的特征。需要進一步推進短時間尺度的交易品種,增加對用戶側資源的動态調動能力,達到小時級、分鐘級甚至準實時級,實現源網荷儲高效協同,從而有效促進電力供需平衡。

  技術升級支撐能力上,需要打通配電網連接用戶的“最後一公裡”。“分布式智能電網”促使“配”“用”電的聯系更加緊密。低壓配電設備點多面廣、各類二次采集裝置種類繁多、缺少統一協議标準,數據難以融合共享。未來依托數字電網建設,可以将生産自動化、計量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多個系統和平台進行整合,構建“配用”一體化的技術支撐體系,推動配網規劃、建設、運營等管理标準和業務流程協同,提高配電網對分布式新能源的主動響應和服務能力。

  創新能源服務模式上,電網企業需加快從傳統電力銷售主體向平台服務商轉型。“分布式智能電網”對電網企業既帶來挑戰也提供了轉型機遇。負荷側資源管理技術門檻高、投資大,是制約中小型用戶參與市場的主要瓶頸。未來,依托數字電網的平台能力,可以将數據采集傳輸、數據分析計算、電費結算等标準化功能封裝成PaaS層服務能力,面向第三方能源服務商或中小用戶提供基于“能源雲”的綜合能源服務,促進能源服務生态的繁榮發展,實現電網企業向能源生态系統服務商轉型。


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