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俄烏沖突會對全球低碳能源轉型進程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2022年2 月以來,俄烏沖突局勢逐步升級,加深了世界各國對于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世界各國開始重新審視過度依賴化石燃料而造成的潛在風險,全球特别是歐盟國家追求能源獨立的決心更加堅定。這對全球低碳能源轉型進程和新能源産業發展來說是機會窗口,但亦蘊含着挑戰。


        本文通過分析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格局的影響,梳理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此背景之下的應對措施,研判全球低碳能源轉型進程和新能源産業發展面臨的機會和挑戰,旨在概括出這場危機對于中國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和維護能源安全的啟示。



俄烏沖突對全球資源格局的影響是什麼?
        俄羅斯在全球油氣供應鍊的位置舉足輕重,作為世界最大的天然出口國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2021年俄羅斯出口石油約2.3億噸,天然氣約2520億立方米,分别占全球的11%和16%。俄羅斯原油出口量的57%流向了歐洲國家,中國是俄羅斯原油和凝析油的最大進口國,占比31%。俄羅斯天然氣絕大部分出口歐洲,達出口量的89%,主要流向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從需求側看,2020年歐洲原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依賴度分别約為95%和83%,其中27%石油,和45%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俄油占中國原油進口的15%,液化天然氣進口的8%和管道氣進口的9%。烏克蘭是歐洲的重要能源通道,2021 年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的 1550 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中,有 400 億立方米通過烏克蘭管道輸送。


        目前雖然歐盟将俄羅斯化石能源貿易排除在制裁措施之外,但軍事沖突使市場擔憂油氣供應受阻,使本來就在疫情以來量化寬松貨币政策和疫後需求複蘇雙重推動下顯著上升的油價自俄烏沖突開始後半個月内暴漲,從90多美元/桶飙升至130美元/桶。天然氣價格也不斷創下曆史新高,荷蘭TTF天然氣價格近月期貨當前在200歐元/兆瓦時的高價波動。天然氣價格波動伴随着其他替代能源的不足,推高了歐洲電力價格。截止2022年3月中旬,德國、法國、英國等主要西歐國家的電力現貨市場日前均價是去年同期的8到10倍。此外震懾于英美的禁令,能源企業層面已有一系列退出俄羅斯投資的行為。例如2月27日BP 集團宣布将出售俄羅斯石油公司19.75%的股份,預計BP因退出導緻的非現金損失可能高達250億美元。


        能源價格是否會繼續上漲引發全球能源危機尚需謹慎判斷。從世界石油工業過去150多年的發展曆程來看,原油價格的波動更多受到供需關系的影響。當前俄烏沖突并沒有影響到産油國的産量和運輸供應,當前高水平的能源價格更多是由市場預期驅動。未來油價方向或由俄烏局勢可控性決定,若沖突形勢趨緩,油價大概率見頂。


主要經濟體的應對措施是什麼?

        歐洲處在俄烏沖突的最前線,其能源供應和能源價格正在承受最嚴峻的壓力。為确保能源獨立,歐盟委員會于3月8日發布《歐洲廉價、安全、可持續能源聯合行動》(《能源獨立行動》),在“Fit For 55”的基礎上提出歐盟于2022年内減少三分之二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盡早于2030年前擺脫對俄羅斯油氣資源的依賴。主要措施是近期以推動天然氣進口多元化為主(占到替代方案的一半以上),中遠期着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提升。3月11日歐盟27成員國領導人同意了該《能源獨立行動》計劃,歐盟委員會将進一步出台實施細則。


        這份行動計劃能否真正落地,還面臨基礎設施、供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要看美國及其産氣盟國是否能完全替代俄氣來源。2021年,美國、卡塔爾和俄羅斯提供了歐洲70%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目前卡塔爾的LNG設備産能短期沒有增産的餘地,且大部分天然氣供應被鎖定在亞洲買家的長協中,很難滿足歐洲本年内新增500億立方米LNG進口的需求。3月25日歐盟與美國達成重磅天然氣協議,歐盟将在今年向美國額外購買至少150億立方米的LNG。然而美國也很難完全緩解歐洲的氣荒,原因在于盡管美國短期内通過重新分配LNG出口流向可增加對歐出口,例如暫時将供應亞洲的LNG調往歐洲,但中長期對歐出口總量很難大幅提升(美國LNG終端已經在滿負荷運作,新的設施建設還需要數年)。雖然全球有足夠的LNG現貨滿足歐洲需求,但歐洲今年要從非俄國家加大進口LNG,将導緻已經供需偏緊的全球LNG市場雪上加霜,歐洲要支付的成本也更高。供應的基礎設施和運輸能力瓶頸在短期内也是制約因素。


        俄羅斯石油僅占去年美國的所有原油進口量的3%左右,所以美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禁令對其國内的能源供應體系影響不大,挑戰在于如何應對高油價帶來的成本推動型通脹。2022年2月美國CPI達7.9%(創40年來最大漲幅),截止4月4日普通汽油均價飙升到4.58美元/加侖,打破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記錄。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未來6個月将每天釋放1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以平抑高企的油價和通脹。


        中國有增加進口俄羅斯管道氣的市場空間(中俄天然氣東線管道,2021年的實際輸量100億立方米左右,計劃 2024年,供應量達到設計管輸能力—380億立方米),但基于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中國不會過多依賴某個單一氣源。俄烏沖突爆發後,中俄天然氣貿易的實施和未來計劃暫無變化。


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進程是否會開倒車?

        答案是,不會。相反經過此次全球能源危機,不少國家意識到了提升能源獨立和低碳能源轉型的重要性,通過清潔能源降低對化石燃料的進口依賴。歐盟低碳能源轉型的長期趨勢保持明朗,各成員國皆選擇将可再生能源作為解決能源安全的重要方案。例如德國2月底宣布2030年退煤計劃保持不變,部分煤電廠将作為備用電源應急繼續運營。德國還準備加速《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在議會的通過,旨在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發電總量的比例提升至80%。在以氣候變化為導向的新一屆政府中,德國外交部和經濟與氣候變化的部長都有綠黨背景,強大的政治意願将推動德國的能源獨立以綜合統籌安全、綠色、多元等為目标。


        新能源是未來能源增量的主體,不僅歐洲,全球範圍内都已就此達成共識。美國2022年新增光伏裝機将占總新增裝機的近一半。按照2030年清潔電力使用比重達80%的目标,屆時美國累計可再生能源裝機将升至8.85億千瓦。正如歐盟氣候事務負責人弗蘭斯·蒂默曼斯今年1月所說,可再生能源就是确保能源安全和可負擔的答案。


對中國低碳能源轉型的啟示是什麼?

        無論是2021年的全球能源供應危機,還是今年的俄烏沖突,都在預警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需要系統性思維。中國可以從以下方面思考如何利用國内外形勢與政策機會,維護自身能源安全與高質量發展。


        一是超常加快推進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能源體系(特别是新電力體系)的建設投資,是穩定增長、加強能源安全、提高空氣質量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多得之舉。加速在不同地區開展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用”一體化能源系統的試點與應用推廣,加大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規模化開發力度和大型基地建設,推動中東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優化發展分布式風電和光伏發電,推動東部地區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制定包括進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企業融資成本的政策,特别要在2022年保增長的投資項目安排中優先配套安排可再生能源投資項目。


        二是在去碳化和能源安全的雙重背景下,引導煤電分步有序退出。煤電在電力系統中的角色應從現在的基荷能源向調節型能源轉變。在淘汰已落後産能的基礎上,對存量煤電進行靈活性改造,提供靈活調峰服務,保障大部分煤電廠在運行較為合理的年限(20年或30年)後平穩退出。制定有助于退煤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機制,嚴控涉煤項目帶來的擱淺資産風險。總之,要穩住存量,嚴控增量。


        三是強化中國在新能源裝備制造方面的競争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設備零件制造國,全球市場實現新能源裝機目标都離不開中國企業。2021年中國光伏組件産量共182GW,超一半(約98GW)向海外出口。歐洲占總出口的四成,是中國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場。歐盟預計到2030年将新增4.8億千瓦的風機和4.2億千瓦的光伏裝機,是目前全球範圍内的最大增量。由于歐洲本土光伏産業鍊規模小、成本高,大部分組件都依賴于中國進口,中國相應的新能源制造企業将迎來需求井噴。面對這一契機,應保持并不斷提升新能源裝備制造競争力,塑造長期競争優勢。


        四是加快汽車電能替代步伐,維護供應鍊穩定。在設定交通工具電動化目标時,充分考慮歐美碳中和目标的超前性和交通行業減排力度高于中國的情況,這将導緻美歐車企電動化的步伐快于中國業已彎道超車且當下具有競争優勢的車企,進而在近中期失去已有的競争優勢。因此設置與歐美交通行業電動化目标大緻同步甚至更快的目标,将有利于同時貢獻于經濟增長、能源安全、空氣質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同政策目标。加速全球交通行業的電氣化進程的同時,需維護供應鍊的穩定(電動車電池主材碳酸锂一年暴漲十倍)。延伸産業鍊(比如車企和電池廠商向上遊部署合資公司),加強電池回收再利用是保供穩價的優選。


        五是引導海外綠色投資,加強與各國的低碳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提升到歐美國家出口産品的環境标準,為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産品提供金融機制等方面的支持。使氣候和能源方面的合作成為緩和地緣政治張力的積極因素,進一步發揮中國在全球氣候行動的引領作用,助力全球能源安全轉型。


10000部拍拍拍免费视频